兰兰文学

繁体版 简体版
兰兰文学 > 海南1939 > 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生死康藏线(二)

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生死康藏线(二)

“起爆!”

随着第54军第135师师长黄火星一声令下,师工程兵营营长摁下电击器,远处的山体爆发出隆隆的声响,山体中段隆烟滚滚,无数碎石在炸药的作用下四射而飞,一些大一点的石块不断地滚落,爆炸停止之后,山体出现了一道明显的痕迹,就像是被人拦腰砍了一刀似的。

这里是二郎山主工程的施工现场,澜沧江从山底流过,险竣的地形让施工变得困难重重,在桥梁建设能力无法达到后世的高度之前,直接穿山过河成为了一个不可能的事情,他们在设计时,不得不把公路建在坚固的山体上,利用人工打出一条路来,当然了那是历史上,现在的第54军,拥有的装备和工程能力在全军各部队中数一数二,否则也不会被军委点名成为进藏部队的首选。

也只有他们才能做到“逢山开路、遇水搭桥”,并非还拥有这个时代少有的电动工具。

至少人工凿炮眼和电钻打眼的效率,就不可同日而语。

第54军是我军第一个机械化军,发电车配备到了团,师级的发电车能够供应一个小城的照明,他们还拥有机动能力极强抢渡能力超群,就连全连球都十分少见的架桥车,此刻也架设在江中,为整个工程输送的军用大卡正一辆一辆地行驶在桥面上,把物资和机械运进场,把砂石泥土运出去,澜沧江河谷被一顶顶绿色的军用帐篷铺满了,全师所有人马,包括师文工团的女兵全都在这里,人人刀枪入库,手持军用锹、电钻和其他工具,准备在爆炸之后继续施工,进一步修整被爆炸炸开的山体,有了炸药的帮助,工程进度大大加快,当然,困难依然不会少。

“起爆数量和打眼数量对不对得上?”

黄火星头也不回地问道,工兵营长一直在心里默记,仔细回忆了一遍,给出肯定的答案:“对得上。”

政委谢忠良提醒他:“我看还是先派人逐个查看,有几声响离得太近,不太好分辨,小心无大错嘛,万一人都上去了,来个哑炮,那就是不得了的事情。”

“我带人去看。”

工兵营长带着几名战士上前查看,黄火星拆了包烟,递给谢忠良一根:“老谢,咱们什么时候轮换?”

“下个月吧,现在不是轮换制了,而是工程承包责任制,每个师负责一个工程,你像二郎山这个硬骨头,就是我们师的责任目标,必须完工才能有轮换上前线的机会。”

“那不得猴年马月去了,咱们真成了工程兵师不成。”

黄火星有些郁闷,本来嘛,进藏部队是件光荣的事,他们放弃了开国大典阅兵的机会,为祖国收复最后一块疆土,并牢牢地守住它,战士们也没什么二话,军委给了他们选择的机会,自己选的路又能怪谁呢。

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,解放军在各地展开攻势,登陆日本本土的12个军完成了举世瞩目的解放东京的历史任务,军委随后做出了全军轮换上场,进一步解放全日本的决定,一个又一个军在完成了当地的军管任务之后,向沿海开拔,他们将接替之前的那12个军,完成这一光荣的使命。

在华南,菲律宾战役中大出风头的是新组建的第51军和以起义部队为主的第52军,接下来,他们还将朝着澳大利亚大陆前进,向英国殖民者发起新的攻击。

云南方面,第15军这支中央直属部队已经在集结中,他们担负新的解放缅甸的任务,一个个新的战场上,兄弟部队建功立业,在军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而做为华野曾经的头号主力,第54军却要在崇山竣岭中开山搭桥,一干就是好几年,等到工程结束,兄弟部队是不是把仗都给打完了?

郁闷归郁闷,这是中央的命令,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,黄火星心里不爽的是,第54军好歹担负着边境的完备,没准下一刻,敌人就会从不知道哪个地方钻出来,侵犯我们的边境呢?

问题是,现在的情况和他想的完全不一样,第54军的三个师中,只有第134师目前担任着边界守备任务,全师以连排为单位,分布在漫长的边界线上,成为全国人民都知道的戍边战士。

其他的两个师中,第130师担负起地方的军管工作,搞土改、剿匪、反特,干得不亦乐乎,只有他的第135师,从到达这里开始,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工程兵部队,先是帮助地方修桥铺路改善交通,现在可好,康藏线立项,他们马上开进连绵不绝的大山,负责横断山脉中最险峻的二郎山一线。

经过斟测,他们决定来硬的,在坚硬的山体上直接开出一条路来,而为了汽车能进场,又要修建一条进山的路,主要就是将发电车开进去,为工程提供电力保障。

在黄火星看来,这里简直就不是人住的地方,康藏公路雅安至理塘段处于青藏高原东南低缘,其间地势骤然抬升,公路在二郎山、折多山、高尔寺山、剪子弯山等段多次大坡度爬升,在雅江的剪子弯山段,公路累积爬升海拔达2129米之高,车辆盘旋而上,不到半米外就是悬崖。

金沙江、澜沧江和怒江三江而下的峡谷地带亦是川藏线的惊险曲折之处,昌都八宿的怒江桥,在两山拦腰处跨拱而过,钻山而入,惊险异常,当脚下的怒江奔腾而过时,仿佛感觉头顶的上石都在耸动。

而且不止一座。

如果不是有了一些基本的工具,在这样的地方施工,他们首先要在悬崖峭壁上用绳子人吊下去,人工在岩石上打眼,不是为了炸山,而是搭支架,人站在木头支架上,身体悬在半空中,一凿子一凿子地凿出一条路来。

现在只需要经过周密的计算,把合适的炸弹埋进山体,然后炸出一个大致的形状,再派人上去人工清理,就像他们正在干的一样,排除哑炮的威胁之后,3000多名工程兵战士分别爬上去,在数公里长的山体上像蚂蚁一样工作起来,无数碎石和泥渣在他们清理下,在山底堆得高高的一堆,等着地方政府组织的民工把他们运走。

刘清明在钟期光的陪同下赶到施工现场时,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画面,那些在老照片上的建设场面,就这样活生生的出现在他眼前,刘清明的心里无比震撼。

无数人体吊在山体的中部,只有清理干净的地方才能落脚,他们的脚下是万丈悬崖,如果有着后世的技术和条件,这条路本来可以笔直地伸向远处,遇山开洞,遇水搭桥就是了,现在只能在山岭间蜿蜒起伏,光是像二郎山一样的大山就有14座之多,这只是开始。

难怪,仅仅是为了开出一条最简易的公路,11万人就用去了四年之久。①

“筑路官兵经常在终年积雪、空气稀薄的高山上施工。白天,他们在大雪纷飞的野外工作,寒气袭人。山上寒风凛冽,战士们的手上常常裂开一道道血口,劳动时,裂口因震动出血,伤口愈合了又裂开,真是疼痛难忍!冬天气温常在摄氏零下二、三十度;山上冻土的深度1.3~1.55米,挖冻土比开石方还难。在这种情况下,战士和工人们时常不分昼夜地用大火把冻土烤化,再一点一点挖掉;一连好几个冬天,他们都是这样在高山上施工,一些战士失足掉下去,连遗体都没找到。”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